一、 专业定位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系之一。学科实力雄厚,总体水平位居全国中文学科前列。第二、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全国排名并列第6、第5,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为A-学科。中文系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古代文学”获评*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广东省攀峰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语言学”在上海软科排名中排名第5,“古代文学史”获评*精品课程。
中文系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学术传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充分吸收海内外著名学府先进办学经验。本科教育包含两大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含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汉语言专业(国际学生)。中文系着力培养一流学者,也培养具有崇高的国家民族情怀和时代使命感、在各行各业能够胜任汉语言文字、文学等基础性、创造性工作的优秀人才。
二、 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坚持新时代教育使命,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致力于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研究者,中华文化自信的捍卫者与创造者。通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与训练,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文化视野、深厚的家国人文情怀、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出色的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的“中文人”,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文化、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培养志向远大、有强烈家国情怀和文化使命感、愿意献身于古文字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优秀学生,加强专门化、连贯性、高质量培养,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就高端人才,为人类未来发展培养在人文社科基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杰出学者。
汉语言专业:培养具有知华、友华情怀,具备优秀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互鉴力,具有较高的汉语应用和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三、 培养规格与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1.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群和六大板块课程群的训练,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学术思维,培养学生从多元角度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领域知识整合、创新能力和较为突出的再学习能力。2.通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板块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比较系统而扎实的中外文学知识、传统学术与文化的基本素养和当代文化视野。 3.通过现代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古代汉语及古文字学板块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悉汉语言文字的发展脉络,具备扎实的分析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能灵活解决社会各个领域的语言文字相关问题。 4.通过文学概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文艺理论板块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敏锐的文艺审美能力、对文艺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5.通过强化写作训练、古文阅读与背诵、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板块的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表达、沟通、协调、组织与社会服务能力。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总学分163分左右。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学习,学年论文、学位论文等科研训练,打下坚实的古文字、古汉语、古文献基础。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学科前沿的对接,通过前沿科研课题带动人才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地阅读和运用古文字资料和传世古书,同时兼具商周秦汉考古、先秦秦汉文学、历史学和思想史等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为深广的知识底蕴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为其日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学术空间,为其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复兴事业打下扎实基础。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总学分165分左右。
汉语言专业:通过各类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从多元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进一步深造的潜力。通过汉语综合、阅读、听说、写作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学生毕业时能顺利通过新HSK6级(新汉语水平考试最高等级)。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悉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兼具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知华、爱华情怀。汉语言专业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汉语水平考试最高级别(新HSK6级)作为留学生的毕业要求。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总学分155分左右。
四、 课程体系
中文系重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课程体系完善。本科生培养在国内兄弟院系中素以基础扎实、特色鲜明著称。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将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相融合,凝练出了科学完备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严格依据教育部学科设定,夯实基础,固本培元,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具有“脸谱”特征。将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概论等列为专业必修课程;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将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列为专业必修课程。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汉语言文学专业即形成以大一“百篇作文”、大二“读书报告”、大三学年论文、大四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强化写作与学术训练制度”, 强调以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与理论经典阅读为基础,注重读写并重、研学结合,推进本科培养。
在2021年设立的“拔尖班”中,开设“文学地理考察”课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提升课中除了包含上述专业实践课程,还设有个性化选修课程以及本研贯通课程、荣誉课程。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程按六大板块提供,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现代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古代汉语及古文字学六大课程群,供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自由选修。
针对高年级,开设古文字学研究、田野调查理论和方法、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等本研贯通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此外,还鼓励老师分二级学科开设前沿研究史课程,为高、低年级的研究型学习提供基础。
通过具有一级学科基础性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和具有二级学科关联性的六大板块专业提升课程群的学习与训练,强化原典阅读和独立思考,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和学术思维,培养学生从多元角度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领域知识整合、创新能力和较为突出的再学习能力。
同时,坚持“全程导师制”,搭建以本科学生为中心的融合学习平台。本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已近40年,成效显著。
汉语言专业:将汉语综合、汉语写作、汉语听说、汉语阅读、高级汉语精读、高级汉语写作、跨文化交流、现代汉语基础、中国文学简史、语言学入门等列为专业必修课程。针对留学生的特色,开设专业课高级汉语精读(上)、(下)、中华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
开放汉语言、文学与文化、商务汉语三大模块选修课程,分别满足学生对汉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商贸活动与交往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研究生课程,作为大三、四专业选修课程,为其继续深造读研奠定基础。
五、 师资队伍
中文系人才荟萃,师资力量雄厚,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先后在我系任教的著名教授,早年有傅斯年、郁达夫、成仿吾、顾颉刚、赵元任、罗常培、鲁迅、郭沫若、钟敬文、陆侃如、冯沅君、王力、岑麒祥,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季思、冼玉清等。这些著名学者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30人。有*教学名师1人,*高层次人才4人、*高层次青年人才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拨尖人才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教学名师黄天骥教授,*高层次人才吴承学教授、黄仕忠教授、彭玉平教授和陈伟武教授等人,均是中文系教师的杰出代表。
截至2021年12月,中文系教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著作5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
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根据学科方向专设教研室11个,分别是: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现代文学研究室、文艺学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古汉语与古文字教研室/古文字学研究室、现代汉语及语言学教研室、古代戏曲研究室、中国古典文献学教研室、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教研室以及创意写作教研室。此外,还另设“国际汉语中心”,以满足汉语言专业国际生的教学需求。
六、 教学条件
中文系在广州南校园拥有两栋办公教学楼(中文堂与东南区261栋)以及“冼为坚堂”部分场地,可为教学及各类学生活动提供场地与便利。教学设备齐全,图书资料丰富,可以充分保障师生教学、办公、科研需求。设有语言学习与认知实验室,可供学生研究语言学之用。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单位合作建立多处本科实习教学基地,可供学生实践实习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