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千山醒,风拂万物欣。3月4日-10日,2025年全国**隆重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我校代表委员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川大力量。他们的观点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四川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助力东西部发展比翼齐飞
汪劲松表示:今年的**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提升西部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加大对西部的投入和支持。特别是以人文类学科见长的高校,高度依赖中央拨款,这一问题需要正视。
报道链接: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25-03/06/content_117750468.shtml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四川大学许唯临院士: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许唯临在接受四川政协报采访时表示: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在这个时候,***总书记看望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听取意见建议,充分体现出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民进界别政协委员、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和更加昂扬的奋进姿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努力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坚守政协委员为民初心,聚焦教育事业发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带领四川民进和分管的省政协专委会,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助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报道链接:https://www.mj.org.cn/m/mtjj/202503/t20250307_294309.htm
全国政协常委、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石碧院士:迎难而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石碧在接受四川观察采访时表示,2025年《**工作报告》提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报告》花了大量篇幅说科技、教育与人才,可以看出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目前产、学、研融合还不够,科学研究和产业需求仍然存在较大脱节,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两张皮”等问题依然突出。只有不断创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展望未来,希望四川能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不仅契合成都作为国家“三中心一基地”的战略布局,也符合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褚良银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日益迫切,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资源与环境等特色领域。未来四川可以进一步加强工程师人才培养,这将成为西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要加强高校与大型企业的合作,通过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的方式,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徐玖平:中国这样做才能抢占AI新高地
徐玖平在徐玖平在《中国日报》刊发文章表示,中国AI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成效显现,但是仍然存在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前沿研究仍需深化;算力资源供给受限,计算生态仍待完善;应用场景拓展不足,商业化路径仍待深化;高端人才储备紧缺,复合型人才培养滞后等问题,需综合施策才能加快AI高质量发展。文章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加快AI高质量发展;**引导与市场协同,共塑AI发展新格局;加大科研投入,夯实AI原创性技术根基;强化基础设施,降低产品化开发成本;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完善人才战略,增强AI产业发展后劲。
报道链接:http://china.chinadaily.com.cn/a/202503/03/WS67c4ffdea310510f19ee9551.html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教授里赞:壮大民营经济,优化营商环境
里赞在接受四川观察采访时表示,在总体经济形势发展向好的格局下,也有一些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市场主体面临困难。受很多企业家以及他所代表党派的委托,准备在会上提交一些有关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同时,还将提交有关如何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和立法上的议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在新的政策制定中能够吸纳相关意见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加强相关立法,推动“AI+医疗”更好发展
甘华田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AI辅助诊断、病历分析、智能手术机器人、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这些都为推动医学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真正解决“看病难”带来了新的曙光。但AI还不能替代医生,它可以辅助医生进行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看病难的问题。目前,AI医疗的广泛应用存在着一系列法律、伦理、安全和技术等问题,亟待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和解决。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尽快制定和完善AI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医疗的法律地位、使用边界、安全标准和伦理规范等。
报道链接: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5/03-05/10378053.shtml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教授李为民:重视流感疫苗作用,推动疫苗接种便利化
李为民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2025年**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统筹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这一政策导向强调了“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战略,而疫苗接种作为关键一环,其覆盖率直接影响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建议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学校、企业等场所,提供更灵活的预约接种模式,优化接种流程。针对学生、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探索集中或上门接种等人性化服务,让疫苗接种更加方便可及。要加强科普教育,让更多人认识到流感的危害,接种流感疫苗能预防流感的发生和发展。提升疫苗接种可及性,让群众在社区、学校、单位就能够接疫苗。进一步推进国家流感疫苗接种后的真实世界研究,使国家有更多数据,让群众相信疫苗的有效性,能够真正预防流感、减少重症发生。
报道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50308/55a96e8964294bf2bf06f7e765e9dff5/c.html